状态模式建模与实现
目录
简述
名称:状态模式
关键字:State
状态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,它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其行为,看起来就像是改变了对象的类。
一个类通过状态基类完成工作,并将这份工作委托给状态的行为去完成。也就是当类的状态变化时,委托的对象也会改变。
代码示例
在订单状态发生改变时,可以定义不同的状态类来表示不同的订单状态,每个状态类包含该状态下的业务处理逻辑。订单类则持有当前订单状态的引用,并委托给当前状态类来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。
简要理由如下:
- 清晰的状态划分:状态模式将不同状态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清晰的划分,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。
- 易于扩展:当需要新增订单状态或者修改状态的业务逻辑时,只需要添加新的状态类或修改现有状态类的行为,而不需要修改订单类的代码,符合开闭原则。
- 避免大量的条件判断:状态模式避免了大量的条件判断语句,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。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模式示例代码:
|
|
通过使用状态模式,可以更好地组织订单状态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,使代码更加清晰和易于维护。
疑惑
感觉Java中的策略模式跟状态模式很像,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,我该如何区分?
以下来自 chatgpt 的回答:
策略模式(Strategy Pattern)和状态模式(State Pattern)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,但它们的设计目的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,以及如何区分它们:
共同点:
- 行为的封装:策略模式和状态模式都涉及将特定行为封装成独立的类,使得这些行为可以独立变化并在运行时动态切换。
- 减少条件语句:两种模式都有助于减少大量的条件语句,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。
不同点:
设计目的:
- 策略模式:主要关注的是算法的选择和切换,允许客户端在运行时选择算法。
- 状态模式:主要关注的是对象的状态切换和状态所产生的行为变化,使得对象在不同状态下表现不同的行为。
使用场景:
- 策略模式:适用于需要在运行时动态切换算法的情况,比如支付方式的选择、排序算法的选择等。
- 状态模式:适用于对象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行为的情况,比如订单状态的变化、文档编辑器中的不同编辑状态等。
关注点:
- 策略模式:关注的是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异,每个算法是相对独立的。
- 状态模式:关注的是对象状态的变化,不同状态下对象的行为可能会有重叠。
区分方法:
- 如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算法选择和切换,那么策略模式更适合。
- 如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象状态的变化,不同状态下对象行为的变化,那么状态模式更适合。
总的来说,策略模式更注重算法的选择,状态模式更注重对象状态的变化。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问题特点,选择适合的设计模式来解决问题。